上完第一節才踏上返校研習的路程,等公車時竟然有一股淡淡的惆悵。呼~招了吧~非常不樂意返校呀...

當天的報告,不論是評量、教學、或是討論高關懷的孩子,其實都在週邊打轉,沒抓到任何重點哪…。不過,紛亂的討論現場,還是產生了一致的氣氛--教育者必須看到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的多元狀態,用開放的課程設計來引導他們多種發展可能。(但是,還是沒有碰到根本哪~~~。)待在系上會議室一整天,只能不停的承認個人能力不夠、用功不夠,沒辦法找到時機,簡單明瞭的說服在場老師、同學、學弟妹們--返校座談重點好似應該放在:「老師是什麼?」、「該去哪裡、跟誰學習當老師,學習的內涵又有哪些?」、「教什麼給孩子才能真正的『教會』健康?」、「帶班級到底要「帶」會他們什麼」。

我們應該從哪些根本開始,討論這些主題?該採取什麼態度面對自己?怎麼設計出教案教學?怎麼面對苦命(又稱:高關懷)的孩子?這都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守的。大家光在末端忙碌,那麼,情境一轉,又亂無章法的重頭開始嗎?倫理秩序、正義對錯、是非善惡,都不談,另外,對於教育最終的盼望---建立一個和諧安樂的社會、教育每個孩子學仁、成人,也不談。今天一結束,上學期的返校便已經告一段落......總想發言說些什麼,但是卻一直覺得自己會把事情搞砸。

而最令我感到沮喪的部分是蘇老師最後的結論:「好多學校的生命教育要孩子感謝父母親、體會父母親生育自己的辛苦,但是,從剛剛的例子裡面實在是......為什麼要感謝自己的父母呢,父母明明這麼惡劣哪?這樣的感恩課程,確實感動了很多人,教孩子學會孝順,但是,我們應該有「更多元」的視野(大意如此)。」唉~~結論怎麼會是這樣呢...哀...。或許是因為,西方心理學的訓練過程,會造成一個人的「我執」與「我念」太重。處處捍衛個人的權利/權力;討論任何事情都在權利與義務徘徊,結果反倒造成了邏輯陷阱,沉沉落入無法解套。(可惜,下學期的四次返校,緊鑼密鼓的安排了試教以及口試,所以,其實沒有機會再多說什麼了。
---------------------------------------------------------------------
如果說,教育是要塑造一種文化,那麼,行動教導之前便要先理性的分析比較諸文化間的優劣。每一個文化所建構出的世界觀、未來觀、人觀,是可以比較的---而融通(consilience)程度就是文化間的優劣差別。
---------------------------------------------------------------------
過去的學習,建構社會世界的關鍵字是--權力、結構、多元、人本,最後期待的是正義、平等、自由、博愛的世界;現在的學習,建構社會世界的關鍵字是--因果、關係,而最後期待的是一個圓滿、快樂的世界。前者不須細辯,稍微思考便可以知道人本與權力、權力與結構、結構與人本間,是很難平衡的。這樣的世界,注定衝突不斷。為什麼?因為這些關鍵字的「本心」不同。既有博愛(人本與多元)、也有私慾(權力與人本);既想創造平等(多元與人本),但是卻卡在結構分配!再來,若是嚮往正義的世界,必須本著博愛的心追求,但是人類在權力的爭執中,一向失去博愛的初衷--最後,沒有人是自由!只能忙碌於權力/權利的爭取和衝突,忙碌於結構間的移動,忙碌於爲個人貼上「人本」,真遺憾!這樣的世界,是很尷尬的!支撐世間運作的哲學觀點間彼此衝突,人民毫無所歸,陷落於外象末節的追尋上。

不過,若是以因果、關係(緣),來看待萬物萬象,那麼,一切就全然不同!家庭不是權力運作現場、教室不是價值宰制,那是幾世積累的關係哪!要解脫這個輪迴,必須照著正確的方法走---就這一世所面對的關係來說,是必須讓這段關係…圓滿,方是完成世間的功課;就個人來說,關係圓滿則是追求永恆快樂的方法,唯有這樣才能讓「心」越來越輕鬆、生活越來越自在…。這樣的哲學實踐系統,深入探究本心,對於外象的呈現也是「從內」反省起。 這才能建立博愛、平等、正義的世界呀~。

後者是「無漏智慧」;前者是「有漏智慧」,但是,要換關鍵字,談何容易哪!
從訓練自己開始吧~~。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要怎麼說服他人「學」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