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參與農禪寺皈依法會;不過,對於「皈依」,非常陌生。

不僅是名相上,經驗上也同樣陌生。根據過去的學習狀況來說,名相上的陌生並不害怕,畢竟,理路上的初步思維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經驗上的陌生則是一種相對的未知,比較抓不到頭緒。粗糙的依理形容皈依:能夠得到千百萬劫難遇的師長與佛法、關閉三惡道、破除「我相固有」的第一步、是拆開個人長期串念假象的第一步--以為萬事萬物可以不依因緣而成;升起皈依的心,生命便開始「經驗」依靠、尊重、恭敬與關懷的「真實」,一種不斷成長、輕鬆柔軟的真實-- 這或許是佛陀想要敎給我們的智慧與快樂吧。

那麼,皈依心念的實際操作呢???
參與法鼓山農禪寺皈依法會之前,我的狀況是--不論是把佛法當作哲學觀來討論,或是當作一個實踐生命的準則,確實略為的涉獵與體驗,也深具信心:非常相信學佛會有「絕對」的好處。不過學佛的第一關:皈依,是「什麼感覺」呢?應該要是什麼感覺?毫無頭緒
****************************************************************
這個禮拜,與老大有一場很重要的互動。他提醒:「不與人討論、商量的狀況,起自於妳長久『只相信自己』的習性。皈依師長的習性很差。」是,確實如此。當與他人進行討論時,習慣性的以架構起來的哲學系統與其相對應;習慣性的把他人的觀點套入個人的思維系統中,加以衡量;習慣性的把價值對錯丟出;習慣性在互動的當下「捍衛」自己的觀點。儘管,討論之後會加以思維、進一步針對過程中的問題尋求解答,不斷的解構重組、再重組的過程非常棒,很享受,不過,整套作業過程還是獨立完成。所以呢,那股「我想要跟你/妳學」「請你/協助我,這樣對不對?」的心情,不深(有時候幾乎沒有)。與校內同儕討論,特別是學佛的同伴,常常出現的心念是「怎麼只有這樣,再究竟一點」、「這樣想對於事情的進展以及個人智慧的擴展,其實是負向的」。現在想起來真是糟糕至極,這種「拿著鏡子照別人」的情況,真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宿世串習我慢之深、之高啊,常常墮落(這就是身受無明大病還不知努力醫治的蠢相);更進一步來看,自己的卑劣還會造成有情痛苦,如果還不改變,又從何開始利益他人?

可是,感覺不到「慢」哪。特別是對境的時候,總是希哩呼嚕、批哩啪拉「自然而然」的冒出來,發現「慢心」的頻率非常低,也非常「慢」。

該怎麼改進呢?法王,法王,請您幫助我~~(無助的時候,請求法王是非常有效的)。
法王常常對大眾講述性空緣起的佛法智慧,幾乎每一本書都可以見到。翻看「慈悲的力量」時,突然在性空緣起那一章看到了一個或許可行的對治方法。對境時(時時都是境),提醒自己常常用這個方法緣念:我的快樂,需要妳/你的幫助。所以,我會尊敬你、欣賞你、感謝你、祝福你、協助你、聆聽你,竭盡所有的依法付出、依教奉行,來讓你快樂。累世累劫的生命,需要「快樂」幫助才能解脫,一定要努力修正自己、付出自己-- 這就是佛弟子最殷切的願望、最深沉的實踐需求...。
--------------------------------------------------------------------------
每一次遇到困難,法王總是伸出的雙手,用無量慈悲智慧幫助我。真希望可以在您的身邊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