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後一站,和平

這一次不打算使用之前通一設計的田野紀錄格式,只想順著思緒所至,將感受與影像轉成文字。
(喝!不專業的表現又添一筆。) 

不管是通往花蓮或是宜蘭的城鎮區域中心,此處一律交通不便。和平3個小部落,好似被山給不透風的層層包圍一般,擁有自成一體的聚落地理區塊,以我這個既非城市亦非鄉下的邊界者眼光來看,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做個小結,實不為過。這樣的邊緣狀況,會有不同的生活內涵嗎?這個問題在跟隨鄉內衛生所的巡迴醫療時,便已自然產生。一些重要基本的民生內容:『去哪裡買菜?去看病要花多久時間?』『這裡的人去哪裡工作?穩定嗎?』『上學要花多久?』,其實才是這一趟的重點。
-----------------------------------------------------------------------------
工作機會在這裡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花蓮的重工業主要集合於此,包括了:水泥廠、礦石開採、火力發電(台電),由其競相豎立著與山景不搭調的建築體,便能使得遲鈍至極者,一出車站即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對比;帶來了恐怖的空氣品質,也帶給了這裡的居民一種穩定的工作可能。就算主要是從事臨時的勞動力工作,比起秀林的其他地區,這裡顯然較容易銜接起工作的空檔,生活因此也較穩定。而這種經濟的穩定,可以從此地區的物質生活獲得印證。整體的環境以及建築品質比較乾淨整齊、居民的衣著、使用的物品,都還算不錯。一個邊陲地區可以有這樣的物質生活,經濟的穩定著實重要。和平街道上有7-11以及全家便利商店?!這不是專門供應講求即時以及便利生活的都會民眾嗎!應該不是此處會有的店舖......。一問,果不其然哪,看中大量的到和平勞動人口,便利商店也因應商機而立在那。但是,基本的民生問題—買菜,還是無法解決。主婦們說,早上會有兩三台菜車到這國小對面的小廣場上,蔬菜水果就跟菜車買。看醫生呢?這邊有一間診所,供應3個小聚落的居民看點小病;大病的話,會開上40分鐘的車,到花蓮的大醫院就醫。小學可以就近在這邊的和平國小就讀,國中和高中便需要到『外地』囉。一天通車150元/人(不禁想:天呀,每天通車就好啦,哪來的吃飯錢?)。如果可以,國中開始就會住校(真令人捨不得,才多大,不是嗎?)。往來交通的不便,直接壓迫的就是教育以及健康!這些基本的民生情況,讓我不自覺的一直提出一個問題:『你從小就住在這邊?』。為什麼這會是一個問題?當受訪者自然的點頭後,不禁慚愧自己的蠢。(正確一點說,應該要把問題改成:最近新般到這邊都住在哪?他們是做什麼的?)而,這個問題的背後,所擔心的是這個城鎮在重工業漸漸失去舞台之後,還會存活下去嗎?聚落會以什麼方式活下去?居民該怎麼面對?(擔心哪,雞皮疙瘩都掉滿地

另外,待在和平的時間,橫跨了下班時段。因此,有一種微妙的氣氛轉變。上班時段,頂多就是路過的卡車轟隆隆的吵人;下班,時間大約是4點半後,孩童四處竄出,工作的大人慢慢回到家中,群聚著喝酒、卡拉ok的也開始擺出陣仗。對於我這個陌生人而言,當在下班時段走在聚落的小街上,卡拉ok伴唱帶突然響起時,忍不住脫口說出:哇~~,開始了。妙的是,在鄉中,不管經濟狀況穩定與否、住在何處,下班之後都會有這樣的景象與聲音。是因為工作型態,還是一種延襲下來的晚間活動?輔以勞動力工作的力量,而造就了這種生活的定型?

另外,關於教育培養的問題,改日再繼續吧,先寫到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