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不是一次就可以蒐集完成。必須二次、三次或多次的往返出入於研究田野中。

初次面對一個陌生且佔地廣闊的行政區域,除了一直必須處理『狀況外』的呆樣,還要將所有的感受、資料整理成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框架,依此框架不停的進行比較、修正,以成為自己對於田野概況的掌握圖像。

雖然看起來不過是三行的敘述,卻是一段『煎熬』遠大於『趣味盎然』的時光。構思一個可以將不同層次納入的架構,就已非常折騰人;一種無能為力的沮喪更是如影隨形,考驗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勇氣。由於是田野研究,置身在現場,給了一股『正確』探索的真實肯定。也因為是在田野,研究者極難馬上縮小自己的探索圈圈;會碰到許多遠超出自己假設預期的社會生活內容。譬如:酒扮演著什麼角色(特別是此地對於酒會引起的健康危害知覺,遠甚於其他成癮性物質,但是此物卻又頻繁的出現在各種場合)?所處的地理區域不同,會有怎麼樣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離市區非常近、有些雖然靠山但是卻不能用山--主因是國家公園座落於此、有些既不靠山也不靠海、還有些社區不靠山卻靠海)?工作型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影響與內涵為何(這裡主要是不定時不定點的團體勞動建築工作)?以及指導老師一直好奇的一個重點-這裡的『未來觀』是什麼?民族融合以及社會流動的可能(會和其他族『通婚』嗎、有向上流動嗎)?這些問題,遠比本來帶去的問題還要迫切核心。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指的是電影。

不喜歡上電影院,儘管大螢幕以及音響設備是觀賞電影的一大要素,但是對於擁擠以及密閉場所的厭惡,加上對於電影的的期待與目前商業促銷的重點迥異,因此,獨自在家中的小螢幕欣賞,從高中時期開始,便成為了固定的模式。

期待什麼?當從出租店的架上取下一部片時(亦或許是從網上下載),總是可以說出一點個人的道理。就我而言,就只是--給一個好故事吧!故事主角然很重要,或許可以把爛片演的絲絲入扣-如:梁朝偉先生。配樂、攝影、燈光、服裝、電腦科技等等視覺聽覺有關的要素,自也重要;不過,電影的精采還是在於是不是有一個會說故事的編劇以及一位會將想像轉換成影像的導演。就以最近看過的幾部片為例吧。韓國電影-春去春又來,敘說對於生命規則的體誤,整部片以雲淡風清的影像氣質,使得一個被玩弄過度的題材,有了不同的呈現。他會輕輕的環繞著你,不干擾日常作息,但是在寧靜的時刻,一些片段會自行跑出來再與你對上。與其重口味的電視劇相比,好似不是同一各文化孕育出來的一般。美國經典愛情小品-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兩部片都不長,但是愛情裡頭該說、該疑惑、該經歷的點點滴滴,都幫你演出來了!它們會讓你笑的,如果你是一個信仰愛情的凡夫俗子(喔~~我真愛自己就是一個凡夫俗子)。之中的幾句台詞會讓人牢牢記住,並且認為那就是愛情的本質。還有一種特喜愛描述孩童與陌生老人/長者間的感情,如:新天堂樂園、中央車站、蝴蝶、盛夏獅王等等,片尾或多或少都會幫你擠出久違的眼淚。喜歡它們的道理也就只是熱愛片中那一段真誠的感情交流。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