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四歲時,即有相士說他:將來二十歲必然安邦定國、救世濟民。世民名諱就是如此得來的。

十八歲時世民隨李淵赴戰場,李淵陷敵陣,年輕的世民獨自騎馬殺進重圍救出父親,諸如此類的戰場功績不勝枚舉。與宋老生的戰鬥亦是如此,兄被擄、父危急,世民一人帶二騎兵,將敵人陣腳衝亂,扭轉戰局劣勢反敗為勝。似此身先士卒、以寡敵眾扭轉戰局的情形,在世民一生的戰役中不斷發生。世民戰略、敵情分析精確,見解遠超過他人,一生大小戰役中很少打敗仗。

世民不僅擅於打仗,當他降服敵軍之後,第二天就可以與降將持刀械兵器出遊打獵。正因為這種心胸氣度,使降將心悅臣服,願死心塌地跟隨世民。譬如大將尉遲敬德原為宋金剛的部下,也是世民的勁敵,他在一次戰役中落敗,而與另一將領尋相歸順世民,然而尋相事後背叛,世民的手下乃將尉遲敬德綁往世民處告曰:「另一降將已叛逃,此不能留。」世民卻不願這樣做。他將尉遲敬德鬆綁,不但未再計較此事,晚上還親至其房間對他說:「我本想留你,然而因為屬下的疏忽,侮辱傷害了你,假如你想走,我也無法強留,假如你願意留下,我依然會如以往待你。」就在當天世民遭遇到生死攸關的一場戰役,此時出現了一位拼死救世民的將軍,就是尉遲敬德。

世民陣營中幾位重要的臣子,如戰將李勣、賢臣魏徵原來都是敵軍的部下,被世民打敗之後,這些將相皆完全歸順,世民待之如自己人,對之完全的委重與信服。不僅如此,世民白天征戰、忙於國政,晚上則自設文學館,網羅杜如晦等當時碩彥十八學士。世民雖少讀書,然而晚上認真與這些讀書人討論經義、國家政策,相談甚歡,直至深夜,這些文官對世民亦十分信服。

太宗即位時才二十九歲,改年號為「貞觀」,這就是貞觀治世的開始。太宗要求自己是個聖君,也要求臣下為賢臣。最難得的是,君臣雙方對於這個偉大的抱負,都能貫徹始終,而且互相鼓勵,惟恐無法達成。

有一次世民問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先朝隋文帝如何?」二人答:「是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事必躬親,處理國事至深夜,能精密地把握朝政。」世民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有一特性“性至察而心不明”,多疑而看不清真相。因文帝是篡位得天下,故對部屬多疑,凡事必躬親,忙到深夜,而我一開始就知道天下非我一人能處理,我唯一能做的是為天下的人找天下的人才,並且讓人才適得其所、分工合作。」

玄奘大師至印度取經回來時,世民親自至城外迎接。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能夠去迎接一位當初違犯國法出境的法師,且對玄奘大師如此推崇與禮遇,這是何等了不起的事!爾後玄奘大師要翻譯經典,世民就在京城召集了一千多人,前後翻譯了一千多卷經典。有一次,大師將所譯之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交給世民,他看完後仰天嘆息說:「我以前認為佛法是可以和儒家、道家相匹敵的,如今方知儒、道無法與佛法精深的內涵相比擬。」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少有人能夠相比,他對文臣武將皆能運用自如。有諫臣如魏徵、王珪,他們講的話太宗都聽;也有謀略深算、智辯抉擇能力強的人如房玄齡、杜如晦;另外還有李靖、蘇定芳等等大將,而唐太宗本身則文治武功雙全。一般來說,同樣都是能力很強的人,要彼此配合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唐太宗的承擔心夠,胸襟氣度夠,對百姓也很慈悲,所以他有辦法帶得動這些人。

房玄齡

唐太宗曾說,貞觀之前打天下,房玄齡居首功,貞觀之後治天下,魏徵居首功。房玄齡與世民之相識,是他自己前往世民軍營請人通報:房玄齡來投靠您。二人一見如故,結為知己。房玄齡人才出眾,洞燭機先,打勝仗時,會至中央機關收集完整之典章、書籍、戶政資料等等,又很會看人,若覓得人才,會傾全力與之結交為摯友,惟一目的是希望他日後能夠輔佐世民。玄齡本身的美德,中庸有言:「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己有之。」意即見人有長處,就好像自己有此長處一般歡喜,可說是任運而起的隨喜心。玄齡在上詔時提到他心目中的世民:見人一次即知其名,善戰卻富於慈悲,會重審獄中死囚。房玄齡並說,雖世民身旁有諸多了不起的人才,然你集眾人之才於一身,且遠超過每一個人。臣下對皇上是惜之、愛之、重之、寶之。 

杜如晦

房玄齡善謀,杜如晦能斷,玄齡思慮某事之後,一定找如晦決斷。房玄齡與杜如晦彼此相知相惜,兩人同為唐太宗的左右手,卻不會互相嫉妒,而能全力輔佐太宗,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事。

魏徵

原為太子李建成之部下,他曾建議太子:先將世民殺之。後來建成果真毒殺世民,世民卧病數日後未死,世民部下也鼓勵世民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於焉發生。事變後世民完全收納建成手下的能臣,未加任何殘害。世民曾親自詢問魏徵:何以處心積慮想離間吾兄弟倆?魏徵誠言以對:若太子早先聽我的建議下手,今日失敗的是你而非太子。世民覺得此人非常坦誠而收為部下,而魏徵亦以世民能知其心意為喜,從此竭盡其力忠言直諫。

史書稱魏徵:「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之霽威。」就是形容他對太宗進諫時的模樣,雖然太宗天威震怒,他還是神色堅定,毫無懼色,而太宗也能漸漸的息怒,聆聽諫言。

太宗很怕魏徵。有一次他在把玩一隻鷂鷹,正好魏徵來諫一件事情,他很害怕,就將牠藏在懷中,結果魏徵講太久,那隻鷂鷹就被悶死了。
  

魏徵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

本身博學而有才幹,人說她「上馬能戰,下馬能謀」,世民一生對她敬愛有加,屢次欲與她共商國事,皇后卻嚴肅告知不可,實有鑒於前朝呂氏、竇氏皇后專權。皇后一言一行均考量大局,非常謹守本分。其兄長孫無忌深得世民信任,然而皇后有鑒於漢期外戚專權誤國,屢勸其兄及早隱退。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有一些意見,沒有給太宗面子,太宗內心很不高興,但是在上朝的時候不便表示,回到寢宮的時候,就跟長孫皇后說,一定要把那個鄉巴佬殺掉。長孫皇后聽了以後,就進去換上要上朝的服裝,然後祝賀太宗說,自古以來有英明的天子才會有正直的臣子,您有魏徵這樣正直的臣子,表示陛下您一定是位英明的皇帝。太宗聽完馬上轉念,覺得有這樣的臣子非常難得。
-------------------------------------------------------------------------------------------------------------------------------------------------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庶繁榮,文治武功均達於高峰。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治世,乃因上有君唐太宗,下有賢臣良將輔佐,上下一心而共同締建出的奇蹟。太宗朝無論帝后將相均有非凡的胸襟氣度、眼光、膽識與才能,凌煙閣24功臣無論文臣武將都是一時之選,這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可以說是交相輝映的廣大生命格局。同一時代會出現這樣的一群人絕非偶然,他們必定經過多生的配合與努力。靠著師友的互相提攜,經過無限生命長時間的培養與努力,我們也可以讓生命逐步提升到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格局,為全人類創造一個金碧輝煌的未來。

我們都在不同的層次當中,若想要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捨自為他」。學習著待人著想,容納別人,吸收對方的優點,慢慢練習放下自己的見解或習性。多放一點,我們就多成長一點;放得愈多,就成長愈多。越是能關心我們想成就的那個整體,我們的成長也會越快。如果你越想承擔,你得到的學習就會越多,你的成長也會越多,這些都是很真實的事。

真正的大格局,並不是一個核心人物,這是大格局許多面相的其中之一而已。例如長孫皇后她這種謹守本分,看起來好像是她這個位置及角色的一種侷限,實際上,因為她考慮到是背後的一個整體,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大格局的面相。所以捨自為他的內涵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用,用了以後我們當下就可以提升。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精彩的功德,如果能隨喜、容納,然後幫助這整體的提升,不但能在這裡面得到快樂,也會慢慢看到自己的希望......
                                                      (
轉貼自 http://mengichiu.myweb.hinet.net/inLife/hom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