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喜歡佔著窗邊的位置。通常無法成為駕駛者(除非腳踏車或摩托車),那麼,不論是公共汽車、汽車、火車,請留給我一扇窗。在抵達下一站之前,讓我可以閱讀沿路的風光。透過這不斷移動的機會、透過於那扇窗中顯現的情景,讓人能夠稍微領會一個地區的生活或是背影。

公共汽車是最好的工具,特別是想要稍微了解城市風貌者。他曲曲繞繞於城市的大道小巷中,乘客往往能夠透過這段路程,迅速的瀏覽這條路線的發展內涵。火車則是在城鎮的週邊忙錄,總是見著聚落的側面或背影。於是,「鐵道風光」其實應該稱做「背影印象」。背影最難設防,單純的表情蘊含著比正面相對更加清晰的故事。透過觀察著不同「有機體」的背影,不論是城鎮、街道巷弄、人群族群、獨行者(這些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部分);國家、朝代(余秋雨先生的「一個王朝的背影」,實乃精采!我只有鼓掌崇拜的份)、"死亡"或是"正在成長"的事件,能夠對於"這傢伙"為什麼長成這樣,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長距離的移動,汽車也經常被使用。他可以走一般公路或是高速公路;若非駕駛者,後者真是無趣哪。從頭到尾都「長得一樣」,沒什麼事能比在同樣的景觀中移動更令人疲乏。不過,以地底發展為重心的公共交通工具還是「無趣」的頂級代表。乘客根本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窗戶形同虛設,移動的需求以時間的利潤為準則,運輸的未來是單調的圖像,光想就不舒服~~。

--------------------------------------------------------------------------------------------------

假若「站」是一個地區的縮影,那麼,滾過的路程便是兩造地景人文轉換的軌跡。從一站出發到抵達下一站,空間與時間急遽轉變 -- 是一段調整與緩和,也是一段累積與加乘。

透過車輪的轉動,將會帶來什麼樣不同的世界呢?歷史學家已有定論,交通的便捷不僅是縮短了距離,還帶來的不同世界的交會可能,許多燦爛與悲悽的故事,都從此發生。

空間概念因此得以重整;經驗世界能夠更加豐富,「變」於「動」中發生。

--------------------------------------------------------------------------------------------------

一直很喜歡淡水捷運線的高架段;歐洲風格的環市鐵道交通車(應該是有專有名詞來稱呼這種交通工具)。前者迅捷但不失生活趣味;後者緩慢但最富城市韻味。

--------------------------------------------------------------------------------------------------

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請給我窗邊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