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總算寫到了這......其實故事是從這一段開始......

那天,日光能量被雲層深深的包裹著--無精打采、陰悶四散;而午後的活動與過往周日的規律一樣--由母親帶領,至賣場採買日常生活用品。車子緩緩駛過七~十二歲待的小學,這一回,竟然......陷在回憶的沼澤裡.......

我非常想念國小的氣味:打板擦時產生的「白幕」以及粉塵、雨天時教室的霉味、高年級導師身上濃濃的菸味、因應夏、秋兩季修剪校內花木以及草坪時所散發出的青草味、燃燒枯葉樹枝的濃煙味。校門、圍牆、人行道、川堂,那麼熟悉卻又陌生的角落與建築,這裡曾經是我世界運轉的重心,但是再度細細回顧時,沒多久便「看完了」。

在這麼一個簡單狹隘的地方,為什麼可以活六年之久?或者,應該問的是:這裡何時對我而言已經「單調乏味」,只剩「氣味」可待追憶?

----------------------------------------------------------------------

國小到國中,上學從徒步改成使用腳踏車;國中到高中,腳踏車慢慢變成摩托車(噓)......,家裡到學校的距離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我」,一直在移動。這個過程的被動性遠大於主動性,儘管一直轉換學校世界的樣貌,依然無法清楚的意識出變動之於「我」的現實感。

直到發現自己其實處在一股由若干動力組成的強大無法抗拒的列車上--下下上上、往返前進,釀出了新與舊、拉出了現在與過去。念舊者如我,總愛蒐集回憶過去的足跡,看著曾經停留於「某一站」的自己,竟然有認識一個新朋友般的奇異感。儘管嘴裡依然使用「我」與他人互動溝通,但那早就已經不是「我」了。

於是,在列車上常常徬徨。回不去,也不知會走去哪裡。回到故鄉,是中國人信仰的價值觀,是一種義務;停在最熟悉的地方,是人之常情,那跟自己的頻率是否相符往往不相干。如果故鄉提供的是過去年代的味道、熟悉的地方是一種安逸的氛圍,那麼一心一意的移動者,真正歸屬於何處?未來最適合停留的地方會是哪裡?

唯一能確定的是--現在,成為了失去「歸屬故鄉」的乘客。

不願意滯留、不願意安頓,因為這些都不是「故鄉」;那應該是一個能夠「被帶領」也能夠「帶領」停留者成長豐厚、是一個頻率相符的世界--有流浪者的視野寬度,也有停留者積累的厚度。我能夠無怨無悔的投注生命能量,也能夠真實的發覺自己的存在。

現在,還想當個流浪者,但是流浪者並非永遠都是過客;總想坐在車窗邊,閱讀經過的風光,但是並不表示我不展現自己的姿態。

「小姐,妳要去哪呢?」「還不是下站的時候,再等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