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有幸成為「中學老師」。參與,才知這個角色多重要又多困難

下面這本書完全沒看過(連封面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但是這一篇形容「教練」的短文,讀來卻覺字字珠璣,深有同感。特別是最後那句:「教練別人前,先教練自己。教練別人前,先要建立信任」。 說得多好,不是嗎?
------------------------------------------------------------------------------------------
[書摘]人本教練模式 黃榮華、梁立邦/經濟新潮社

這本書主要環繞著 教練(coaching) 這項技術。原本這是運動界在使用的,後來用在企業、人際關係、生涯規劃上。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覺得傳統的教育訓練有他的缺點以及限制存在。許多人往往上了很多的課程,覺得老師講得非常的棒,但往往下課後才是學員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時,你的老師跟你的同學都不在你身邊。所有的挑戰都要自己面對、自己解決。於是思考了很久,要如何能讓教育訓練達到效果?

我的解決方案是:一、組成讀書會 二、尋找教練

回題,究竟什麼是教練?書上提到教練的四個步驟「釐清目標、反映真相、心態遷善、行動計劃」。教練的核心原理:「你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態,從而有相對應的行動和成果,信念和心態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方向和狀態,決定了人生的寬度和成果。」(自己->信念->行為->成果)

所以你想要有不同的結果,就必須有不同的行為,而不同的行為原於不同的信念。信念非常根深蒂固的,可能來自於你從小生長的環境,像是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等等。這也是很多訓練無法有效的原因,因為你的信念不變,所以短暫的改變行為很快的又回復原本的狀態。教練的方式不是改變信念而是擴張你的信念,至你原本的信念仍舊存在但擴大了,以至於你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得到不同的結果。教練透過對話,調適對方的信念跟心態,使被教練者在這過程中自己找到答案,擬定行動計劃,創造出符合目標的未來。

教練比較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企業或者個人當下的狀況。他不會教你什麼新的事情只是反映出你自己。他不會教你解決的方法,而會透過與你的對話幫助你自己找到你的答案。畢竟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你有你自己的背景、資源、挑戰,這些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找出最「適合」你的答案。那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找教練呢?想想看為什麼要照鏡子,說不定比較容易理解。自己總是很容易去扭曲自己,有時會把自己想的太優秀、有時過度貶低自己。或許大家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做事情很順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覺得自己很棒;可是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卻又覺得自己很笨、很糟似乎一無是處。我們有不一樣嗎?教練是幫助你開發你內在的資源,幫助你「自己」解決遇到的種種挑戰。幫你發現盲點,打開侷限,創造可能。

書上有一些小專欄,叫作「教練小智慧」。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份,有很多教練跟被教練者的一些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如果有讀到這裡的版友應該會覺得,教練技巧似乎跟中國傳統的禪宗或者道很相像。感覺起來像是東方的人本思維+ 西方的管理思想 的一種混合。「教練的小智慧」其中的內容很像一些流傳很久的禪宗故事。

下面是幾則摘要:

「有個企業家因為看到不幸的家庭太多,於是不想成家,不想過家庭生活。

教練點了他一句;你只是不想要那種不幸的家庭生活,但世上的家庭生活並非全都是不幸的。你完全可以選擇。哪怕這世界上沒有你想要的那種家庭生活,你也可以創造出來。 而且,就算是結了婚,兩個人也不是說就一勞永逸了。一紙結婚證書並不等於永久的幸福。兩個人還要在過程中去學習,去互相創造。這點到了他的盲點,讓他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

「教練問客戶:你的目標什麼時候做到? 客戶說:希望下週做到。 教練回答說:沒有希望。在教練的信念中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不做,要麼做到。說希望做到的意思是:我很想要做到這個成果,但真正能不能做到則不是由我來決定,需要環境﹝外部因素﹞的配合。環境不配合我就不保證能做到。教練要挑戰的正是這種信念。因為這代表對方做到目標的決心不夠,意向不強烈,不相信自己可以影響環境,在心態上還有保留。...心態上的保留會導致行為上的保留,進而影響成果。教練會聽到這些語言背後的心態,然後挑戰對方:不是希望做到,不是盡力而為,而是一定要做到。」

「教練在很多時候會要求被教練者打破他的框框,不要被自己的假設所限制。不過教練自己也是有一個假設的。甚至可以說,教練的一切工作,正是基於這個假設。 這個假設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是願意向善、願意上進的。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不等於每個人都會做一個好人應該做的事,除非你肯做一些事情,令他們如此。...欣賞每個人是一種視野和胸襟,也是一種能力。但僅僅懂得欣賞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做一些事情,讓對方真的像我們欣賞的那樣,活得精彩。」

「...大意是員工阿南因主管離職而不開心,教練問他為什麼。阿南說他為這個主管付出了很多,而他居然還離開,不知哪裡做得不好...教練為他做了區分:你的付出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他不能離開。所以實際上你不是付出,而是一種投資,現在你只是投資失敗而已。投資就有風險,失敗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你能從中學習到什麼,讓下次投資可以成功。...我們受害於自己的付出,往往是因為我們為付出加上了條件。而這個條件已經令付出變成了投資。有效區分,能令我們用投資的心態去處理投資的事情。然後,學習清鬆愉快地付出。」

「有人問教練:要做一個教練是否需要很強的說服力?教練說:不。教練用的是感召而不是說服。說服的意思是用你的語言來讓別人服你,是不平等的關係。而教練所做的只是通過教練對話讓對方看清自己的目標,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然後他自己選擇。因為教練的基本信念是: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教練要做的是幫對方看清自己的選擇。」

「教練幫助你對你目標的注意力,但教練並不是你的目標。添‧高威說。在商場上也一樣,有時業物員的焦點跑到了自己的主管那裡,而不是關注於客戶。他忘了自己的目標﹝也是主管的目標﹞是業績。其實教練或者主管根本不需要你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他們只想要你達到目標。...我們可以這樣去總結他的訣竅─把注意力放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面。」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大略看出教練是如何擴大信念範圍進而改變行動。教練是一個很有
用的技巧,但很多人學了這個方法就先跑去教練別人,而不是先改變自己。另外在使用教練技巧時,請先與被教練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否則雖然你是好意,但對方確覺得你處處針對他或者對你有所保留。不但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且也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

我有幾個朋友,真的是很棒的朋友,他們有種能夠看透表相的能力,其中有一個是學心理諮商的,我跟他挺熟的,不過我們溝通不良。之前,我跟他聊天的時候,大概聊兩句就大概快吵起來了。因為他會思考「你」為什麼講這句話,他想幫你想得更深入一點。而我根據他講話的表情還有聲音語調感覺起來很冷漠,於是進入我耳裡的就被解讀為攻擊,接著就是我的防禦。然後他又覺察到你的防禦,又戳了過來,這真的很痛。後來不斷跟他溝通,最後我跟他說:「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正因為你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我們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所以如果我需要諮商的話,我不會找你,但我希望你能推薦一個好的諮商師給我。」後來我們的關係就比之前好很多。有時你真的是好意,但請對對方溫柔些,用對方能夠接受的好意去去幫助他。

有的時候,我也常常會對我週遭的人做出這樣的事。太急著幫助別人,往往在人家還沒喊救命,甚至只是靠近池子邊就會把手伸出去了。有時跟朋友討論這件事,發現自己有時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自己有幫助別人的需要。「自己」需要幫助別人,跟真正去幫助別人看起來一樣,但本質卻不同。先幫助你自己,讓你有了內在的支持力、真正的自尊、自重,才能產生真正的愛與關懷,而不是因為「需要」得到付出愛與關懷的那種感覺,那是在掏空你自己,時間長了,你會無法承受。

教練別人前,先教練自己。教練別人前,先要建立信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nsili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